学术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时期新闻传播高等教育
点击上方“中传新闻传播学部”可订阅哦!
摘要:新闻院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一要深入理论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精髓;二要完善教学体系,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实质;三要推动教材创新,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价值;四要积累培养成果,输送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体系,教材建设,人才培养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对于新闻院校而言,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和媒介发展,去深化、引领面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发展立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培养工作,才能为提高新闻传播事业的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图片来自:《卡尔 马克思》漫画连载第一集
01
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精髓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新闻现象和传播活动的总体看法,体现了新闻传播的本质、本源和规律。要想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院校,必须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将理论精髓贯穿于亲身参与的教学、研究及人才培养中。
第一,党性原则
在新闻院校培养学生的党性原则,首先要树立与党中央高度一致的政治立场,牢记“新闻无国界、记者有祖国”,立足新闻课堂,引导学生做讲党性、有原则的新闻人。其次,要深入理解人民性,通过开展走出校园、走向基层的实践活动,真正做到将党性寓于人民性,理解“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的深刻内涵。
第二,实事求是
“用事实说话”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观点,也是新闻人安身立命之本。“说实话、办实事”始终是党和国家的行事原则。在多平台、多渠道、多媒介的新时期,新闻院校更应秉承“实事求是”原则,将其渗透在教学研究中。基于数据的新闻传播研究,以数据为基础,揭示信息传播的形成原因、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向,发出舆情预警,做出科学决策,这将体现“实事求是”的当代意义。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立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事业,是从实践中追根溯源、厘清本质、把握规律的理论建构过程,也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育人实践活动。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的师生团队创作了一系列视听作品,六集文献纪录片《长征纪事》赢得了观众口碑、获得了市场认可。此外,由学生团队设计的“长征路上小红军”表情包则是新媒体教学的实践产物,弘扬长征精神,倡导主流价值,掀起了多轮转发与分享热潮。
△六集文献纪录片《长征纪事》海报
02
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体系
立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展新闻传播教育,关键要从“解释理论”上升到“按照理论本质去分析和处理问题”,将其落实到教学体系的各项环节,防止出现“空心化”倾向。
第一,基于国情教育,强化巩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在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统领地位,就要以“四个自信”为纲,基于中国国情和当代实践,不仅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课堂的主要内容,也要将其贯穿在新闻专业实习和学生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传承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第二,基于调查实践,系统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传播教育要引导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点燃他们研究社会的志趣,训练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国为什么要将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将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兴国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兴国之魂,保有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尊重与时代思考。
第三,基于“双向互聘”,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近两年来,按照中宣部有关高校与新闻单位人员实施“双向互聘”的具体要求,新闻院校纷纷请来优秀新闻工作者进课堂、上讲台,深入介绍主流媒体如何践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从严治党”的重要部署讲解好、宣传好、落实好,带领学生共同思考新闻传播事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使学生有机会吸收来自业界前沿的理念、知识和灵感,点燃了他们为国家发声、为人民服务的新闻理想。
03
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材建设
建材建设必须注重导向意识。对于新闻传播专业而言,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教材内容才能立足本土、结合现实,运用正确的理论和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基于中国国情和媒介发展,思考新闻传播专业问题。
第一,注重理论教材的本土意义
好的经典理论教材,不是西方知识的搬运工,也不是理论本身的翻译者,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运用到本土新闻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上,使学生透过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理解当代中国的新闻传播现象。要站在中国立场、面向中国社会,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宝藏。
第二,突出案例教材的示范意义
在高校中实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既要介绍基本理论、传播重要观点,也需要借用形象生动的新闻案例,将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育学生的忠诚度和黏着度。201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案例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教材由中宣部、教育部共同编写,集聚了全国十几所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知名学者、业界资深专家的智慧和经验,精心选取了近60个新闻报道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观点。内容丰富、形式多元,不仅囊括了大量文字介绍和点评分析,还配有丰富的网络及新媒体链接资源,用以展示案例作品的音视频内容,受到高校师生认可。
△《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案例教材
第三,打造数字教材的创新意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遵从经典理论,也要面向前沿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拓展传统教材的二维空间,策划和编写介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数字教材具有创新意义,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将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品力作引入课堂、推向社会,强化了优秀成果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04
培育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的核心在于人才优势。长远来看,不仅要抓好行业人才的教育与引导,更要在新闻传播领域培养一批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适应全球传播的优秀后备人才。
第一,培养立足全球舞台的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信息格局使新闻从业人员担负着向国际社会报道中国,站在中国立场传播世界大事的重要职责。2009年,为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宣部、教育部在三所院校启动“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培养”专项工程。七年来,以“坚守国家立场、发出中国声音”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贯穿到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这一项目向国家输送了500多名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立足国家平台,培养国际化的新闻传播人才,是打造一流媒体,掌握国际话语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保证,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重要成果。
第二,培养适应融合发展的多媒体人才
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人才培养必须结合新媒体和新样态,延伸、优化传统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媒介实践置于新媒体环境,使学生拥有跨界传播思维,掌握现代传播技术,学会多种传播技巧,锻炼他们使用不同传播媒介的能力,培养立足融合报道平台,传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记录中国前进发展的现代化传播人才。
第三,培养面向未来传播的复合型人才
面对社会转型、传播革命和传媒行业频频洗牌的现状,只有善于内容整合、掌握创新技术、具备版权意识、谙知市场规律的媒体人,才能提高信息传播的品质与效率,产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时代口碑的媒介产品,才能在多平台、跨领域的传播语境下,胜任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弘扬核心价值的新任务。
在融合传播语境下,新闻院校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统领地位,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理论精髓,才能立足服务国家传播战略的重要阵地,完善顺应新媒体传播格局的教学体系,造就满足当代、面向未来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这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建设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的时代使命。
作者介绍
高晓虹: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赵希婧: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师。
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构建”(项目编号:2015MZD019)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系简写版,参考文献从略,原文刊载于《中国大学教学》2016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学术 | 变革动因与背景范式 ——对互联网与印刷术社会作用与历史影响的比较
新闻传播学部官方公众平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术顾问/吴炜华
编辑/李怡滢
美编/邵暨阳
主编/丰 瑞 郑 石
监制/顾 洁